2008年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发布时间:2009-05-27 18:30
- 来源:南宁市统计局
南宁市统计局
2009年3月23日
2008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以结构调整、节能降耗为着力点,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健、协调、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呈现了增长较快、结构趋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全面完成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任务。
我市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工业化水平较低,经济结构矛盾比较突出,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仍需完善。
一、综 合
国民经济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316.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全市经济连续第7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9142元(按年末汇率折合2801美元),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3.19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456.12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656.89亿元,增长17.1%。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三次产业的比重由上年的16.34:34.18:49.48发展为15.44:34.65:49.91。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9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0.47和0.4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7%、35.7%和58.5%,第三产业依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市场价格呈现结构性上涨。2008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8.4%,八大类消费品价格呈“六升二降”格局(见表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1.7%,影响总
水平上升7.22个百分点。在食品类价格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24.7%,菜类价格上涨56.4%。
表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指 标 |
2008年 |
比上年增长% |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108.4 |
8.4 |
|
食 品 |
121.7 |
21.7 |
|
烟酒及用品 |
101.9 |
1.9 |
|
衣 着 |
101.2 |
1.2 |
|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
102.3 |
2.3 |
|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
102.9 |
2.9 |
|
交通和通信 |
98.9 |
-1.1 |
|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
98.8 |
-1.2 |
|
居 住 |
106.3 |
6.3 |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全市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年末全市共拥有各类职业介绍所69个,有就业服务机构13个,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123个。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26万人,比上年增长17.3%,帮助1.87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达77.13%;全市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数65.18万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达60.77万人;农村从业人员293.3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9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7%,低于调控目标0.93个百分点。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人数10.1万人。
二、农 业
农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8.07亿元,比上年增长5.76%。其中,农业产值170.15亿元,增长4.66%;林业产值11.52亿元,增长0.78%;畜牧业产值127.65亿元,增长8.05%;渔业产值14.29亿元,增长2.13%;农业服务业产值14.46亿元,增长7.72%。渔业、畜牧业、农业服务业比重上升,农业、林业比重下降。各业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分别为:农业50.33% ,下降1.81个百分点;林业3.41%,下降0.28个百分点;畜牧业37.76%,提高1.86个百分点;渔业4.23%,提高0.19个百分点;农业服务业4.27%,提高0.04个百分点。
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90.9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68万公顷,增长1.88%。其中粮食种植面积为42.7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4万公顷,增长0.99%;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28.2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94万公顷,
增长3.44%;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为19.9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25万公顷,增长1.26%。各类经济作物(含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53%,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全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为1:1.13。农业生产取得丰收,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增长(见表2)。
表2 全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产 量(万吨) |
比上年增长(%) |
粮 食 |
201.8 |
0.85 |
# 稻 谷 |
150.19 |
0.01 |
玉 米 |
45.4 |
4.09 |
花 生 |
8.95 |
12.5 |
甘 蔗 |
150.63 |
4.82 |
蔬 菜 |
320.96 |
1.22 |
木 薯 |
48.55 |
-3.4 |
水 果 |
73.11 |
-18.11 |
畜牧、水产业持续发展。畜牧业生产规模稳步扩大,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家禽生产保持两位数增长,猪、牛、羊养殖稳定发展。水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增长(见表3)。
表3 全年养殖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单 位 |
产 量 |
比上年增长% |
肉类总产量 |
万吨 |
54.82 |
9.66 |
#猪肉产量 |
万吨 |
32.26 |
6.68 |
禽 蛋 |
万吨 |
1.76 |
7.71 |
牛 奶 |
万吨 |
4.04 |
3.26 |
水产品 |
万吨 |
16.6 |
2.16 |
生猪出栏 |
万头 |
440.57 |
6.66 |
家禽出栏 |
万羽 |
12048 |
13.4 |
蚕 茧 |
万吨 |
5.45 |
-3.66 |
林业生态建设继续推进。全年共造林12324公顷,比上年下降1.62%,其中用材林12136公顷,下降3.07%;经济林28公顷,增长2.66倍。当年幼林抚育作业面积69288公顷,增长59.61%。育苗面积486公顷,增长10.71%。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2.15%。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年农村用电量66493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95 %。化肥使用量(折纯)40.54万吨,增长3.64%。有效灌溉面积23.32万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6.97万公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通汽车、通电话、通自来水的村所占的比重提高。通汽车村达1392个,占村总数的99.8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通电话的村1383个,占99.21%,提高1个百分点;自来水受益村达1219个,占87.44%,提高1.92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随着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工业投资力度加大,全市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大关,达到1050.62亿元,比上年增长26.5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55.71亿元,增长27.45%。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350.45亿元,增长16.9%,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9%,拉动经济上升4.5个百分点,受国际经济下滑和冰冻灾害影响,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
规模企业不断壮大。随着工业投资加快,工业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86家,比上年增加179家,其中,大中型企业75家,小型企业911个。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93家,比上年增加38家。
支柱行业保持较快增长,支撑作用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36个行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烟草制品业等六大支柱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75.21亿元,增长23.43%,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5.53%,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48.98%,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3.45个百分点。六大支柱行业产值见表4。
表4 六大支柱行业工业总产值
六大 行业 |
工业产值(亿元) |
增长 |
贡献率(%) |
拉动产值增长百分点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177.89 |
29.51 |
21.99 |
6.04 |
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 |
82.82 |
19.15 |
7.22 |
1.98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71.63 |
20.03 |
6.49 |
1.78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56.79 |
22.01 |
5.56 |
1.53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44.95 |
27.25 |
5.22 |
1.43 |
烟 草 制品业 |
41.13 |
12.46 |
2.5 |
0.69 |
轻重工业同步增长。全市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总产值分别为422.6亿元和433.11亿元,分别增长27.93%和26.99%。轻工业增速快于重工业。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49.39:50.61,轻工业产值比例高于重工业0.38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大部分保持增长(见表5)。
表5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单位 |
产量 |
比上年增长% |
配混合饲料 |
万吨 |
254.37 |
15.45 |
成品糖 |
万吨 |
166.05 |
25.45 |
淀粉 |
万吨 |
65.68 |
17.36 |
啤酒 |
千升 |
108940 |
22.46 |
卷烟 |
亿支 |
209.75 |
-5.32 |
机制纸及纸板 |
万吨 |
48.37 |
33.04 |
烧碱(折100%) |
万吨 |
21.05 |
-12.58 |
盐酸(31%以上) |
万吨 |
8.62 |
-17.82 |
人造板 |
万立方米 |
93.08 |
27.34 |
水泥 |
万吨 |
793.49 |
15.67 |
商品混凝土 |
万立方米 |
743.25 |
28.80 |
平板玻璃 |
万重量箱 |
533.08 |
0.52 |
铝材 |
万吨 |
6.55 |
4.84 |
小型拖拉机 |
万台 |
9.92 |
0.36 |
工业企业盈利水平回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29.76,比上年提高7.4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91035元/人,增长16.44%;实现利税总额75.29亿元,增长5.68%,其中,实现税金45.86亿元,增长15.43%,实现利润29.44亿元,下降6.6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91.69%,比上年下降2.13个百分点。
建筑业保持增长。全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05.67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全市建筑施工企业(资质企业)完成施工产值276.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45%。全年完成房屋施工面积3925.39万平方米,增长8.86%,其中住宅2416.84万平方米,增长5.76%;房屋竣工面积836.85万平方米,下降2.49%,其中住宅479.82万平方米,下降5.3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大力推进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百项工业项目工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3.44亿元,比上年增长23.78%,其中,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50.02亿元,增长25.51%。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278.31亿元,增长30.82%;更新改造投资142.45亿元,增长37.6%;房地产开发投资199.3亿元,增长6.32%,基本建设投资的较快增长支撑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较快的增长。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1.05亿元,增长21.4%;第二产业投资169.8亿元,增长41.76%,其中工业投资强劲,完成162.66亿元,增长44.58%;第三产业投资512.58亿元,增长18.84%。三次产业的投资比例为1.59:24.49:73.92,第二产业投资比例比上年提高3.11个百分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交通运输、房地产、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教育等行业。
非国有经济投资活跃。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壮大,非国有经济投资比重上升。全市非国有经济投资433.51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2.52%,比重比上年上升1.15个百分点;私营个体投资200.02亿元,增长12.13%,比重为28.85%,下降2.99个百分点;其他经济投资221.74亿元,增长46.51%,比重为31.98%,上升4.96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增长。200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比上年有较大回落,但仍保持增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99.3亿元,增长6.32%。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2190.07万平方米,增长3.48%,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669.8万平方米,增长2.89%,在住宅施工面积中,经济适用房施工面积93.35万平方米,下降19.01%;商品房屋竣工面积436.57万平方米,增长4%,其中住宅竣工面积352.04万平方米,增长2.22%,经济适用房竣工面积35.49万平方米,下降17.25%;商品房销售面积484.91万平方米,下降22.8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43.58万平方米,下降24.23%;商品房销售额191.35亿元,下降10.61%,其中住宅销售额164.99亿元,下降13.91%。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3946元/平方米,比上年上涨15.92%,其中住宅平均销售价格3720元/平方米。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76.86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3.9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4.17万平方米,增加1.88万平方米。
五、交通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公路货物运输量8592万吨,增长20%;公路旅客运输量10692万人,增长12.01%;水路货物运输量1376万吨,下降7.74%;水路旅客运输量74.5万人,下降29.37%;民航旅客运输量171.3万人,增长16.85%;航空货邮运量3.1万吨,增长14.81%。南宁民航开通国内航线54条,国际航线16条,全年起降航班3.5万架次,比上年增加0.4万架次。
公路建设成效显著,公路里程继续增加。年末南宁境内公路总里程达10398公里,比上年增加442公里,其中,等级公路总里程8312公里,比上年增加675公里。在等级公路中,高速公路总里程525公里;一级公路里程39公里;二级公路里程902公里;三级公路里程891公里;四级公路里程5954公里。等外公路里程2086公里,比上年减少233公里。
各类民用车拥有量增加,私人汽车拥有量快速增长。年末全市拥有各类民用车辆115.14万辆,比上年增长4.94%,其中汽车27.29万辆,增长21.57%。在汽车拥有量中,私人汽车16.23万辆,增长26.35%,其中私人轿车9.67万辆,增长35.24%;摩托车75.97万辆,下降0.22%。
邮电通信业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8.42亿元,比上年增长 14.58%,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14.9亿元,增长14.31%;邮政业务总量3.52亿元,增长8.3%。全年发送函件1990万件;发送包件32.78万件;特快专递189.27万件;邮政储蓄年末余额77.26亿元,比上年增长34.05%。电信业务持续增长,通信能力进一步增强。年末市话交换机总容量228.39万门;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165.02万户,与上年基本持平。移动电话用户322.9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 49.81万户,增长18.23%。互联网用户42.54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19万户,增长8.11%。
六、国内商业
消费市场活跃,销售快速增长。市场流通规模继续扩大。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31.68亿元,比上年增加116.06亿元,增长22.51%,增速比上年提高4.11个百分点,达到13年来的最高增幅。城乡消费市场同步发展。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516.89亿元,增长22.07%,增速比上年快3.47个百分点,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1.83%。农村消费明显升温,县及县以下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14.79亿元,增长24.54%,增速比上年提高7.08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8.17%。个体和私营零售额规模扩大。商贸流通市场的主力个体和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430.51亿元,增长23.29%,增速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个体和私营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8.15%,比重比上年提高0.43个百分点。
吃、穿类商品旺销。限额以上批零企业的食品饮料烟酒类实现零售额19.64亿元,增长19.8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21.9亿元,增长 22.12%。随着私人车辆的增多,石油及制品消费大幅增长,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石油及制品的零售额达32.44亿元,增长46.34%。主要耐用消费品零售有增有减。限额以上批零企业全年汽车零售量6.15万辆,增长16.61%,其中,轿车4.26万辆,增长8.87%;移动电话35.73万部,下降16.41%;照相机3.43万台,下降3.88%;微型计算机9.47万台,增长26.04%;家用电冰箱9.26万台,下降2.32%;房间空调器11.66万台,增长8.27%。
各类商品市场交易活跃。全年商品销售总额1214.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3%。全市拥有专业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各类农贸市场共438个,其中,全年成交额超过亿元的市场26个。
七、对外开放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发展加快,出口总值快速增长。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18.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47%。其中出口总值15.86亿美元,增长56.54%;进口总值2.85亿美元,增长4.33%。市属企业出口贸易强劲增长。在进出口总值中,市属企业完成进出口总值13.77亿美元,增长47.89%。其中出口总值11.49亿美元,增长60.87%,市属出口占全市出口比重的61.41%,比上年上升5.88个百分点;进口总值2.3亿美元,增长5.65%。
外资引进大幅增长。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3家,合同外资额7.08亿美元,增长41.59%。全年外商直接投资2.26亿美元,增长82.85%。年末全市实有三资企业619家,建成投产445家。
境内招商引资势头良好。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深入开展“百企入邕”和“央企入邕”活动。全年南宁市与外地签订的投资合同资金达614.87亿元,比上年增加95.12亿元,增长18.3%。实际到位内资336.07亿元,增加79.94亿元,增长31.21%。外地在南宁投资亿元以上项目有121个,主要投向制造业、房地产开发等行业。
开发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大力拓展发展空间,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年末三个开发区累计入区企业5841家,比上年末增加867家;财政收入16.15亿元,比上年增长30.93%,比全市高4.19个百分点,占全市财政收入比重由上年8.18%上升到8.4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2.19亿元,增长38.39%,比全市高10.94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比由上年26.07%上升到28.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81亿元,增长28.93%,比全市高5.15个百分点,占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上年4.34%上升到13.82%。
南宁高新技术开发区累计入区企业4506家,其中当年新进企业331家;实现财政收入9.58亿元,比上年增长25.5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0.73亿元,增长34.5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75亿元,增长30.56%。
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入区企业1131家,其中当年新进企业510家;实现财政收入5.31亿元,比上年增长40.9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9.87亿元,增长42.0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05亿元,增长25.76%。
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累计入区企业204家,其中当年新进入企业26家;实现财政收入1.26亿元,比上年增长34.5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59亿元,增长48.7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1亿元,增长30.38%。
国内旅游保持增长态势,国际旅游略有下降。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2558.1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3%;国内旅游收入141.21亿元,增长23.63%。接待境外旅游者13.85万人次,下降1.87%。其中,外国游客10.38万人次,增长0.8%;港、澳、台同胞3.47万人次,下降9.16%。国际旅游收入0.41亿美元,下降1.07%。年末全市共拥有星级宾馆82家,比上年减少2家。旅行社72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0家。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增加。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91.17亿元,增收40.33亿元,比上年增长26.7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52%,比重比上年提高0.67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2.88亿元,增长32.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69.6亿元,增长28.45%。全市地方财政支出165.22亿元,增长39.94%。财政支出中投向公共领域和改善民生的资金增加。其中社会保障支出19.69亿元,增长22.11%;教育支出25.54亿元,增长26.85%;医疗卫生支出10.34亿元,增长51.83%。
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市有金融机构16家,营业网点839个。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20.48亿元,比年初增加448.97亿元,增长23.99%。其中企业存款余额937.52亿元,增加251.96亿元,增长36.7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88.65亿元,比年初增加173.56亿元,增长24.27%;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316.63亿元,比年初增加415.23亿元,增长21.63%;全年银行现金收入3527.46亿元,现金支出3448.26亿元,收支相抵回笼现金79.19亿元。
保险市场不断扩大。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25家,比上年增加5家,其中财险公司14家,寿险公司11家。全年保费收入33.68亿元,比上年增长27.5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1.84亿元,增长9.42%;寿险保费收入21.83亿元,增长40.19%。全年各项保险赔款及给付10.31亿元,增长11.47%。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壮大,科技成果显著。年末市属国有企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71万人,比上年增长4.71%。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级火炬项目14项,重点成果推广项目12项,自治区和市创新项目420项,年内安排市级科技项目185项,市级科技项目总投资4.87亿元,全年重点技术创新项目43项,重点新产品试产项目61项。全年获得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奖17项,市级科技进步奖38项,通过市级以上鉴定的科技成果43项,其中国际先进水平2项,国内领先水平20项,国内先进水平19项,区内领先水平1项。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3项,合同金额612万元。全年专利申请95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37件;获得授权专利488件,其中发明专利64件。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共拥有研究生培养单位6个,全年招收研究生3638人,比上年增加319人,在校研究生10089人,增加894人,毕业生2671人;普通高等院校28所,全年招生7.59万人,增加0.33万人,在校学生22.91万人,毕业生5.7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03所,全年招生6.89万人,增加0.89万人,在校学生16.28万人,比上年增加1.83万人,毕业生4.11万人;技工学校19所,全年招生1.45万人,减少0.04万人,在校学生3.6万人,增加0.29万人,毕业生0.96万人;普通中学364所,全年招生13.57万人,在校学生39.31万人,下降2.25%。其中普通高中86所,全年招生4.12万人,增加0.15万人,在校学生11.62万人,增长3.94%,毕业生3.22万人;初中278所,全年招生9.44万人,减少0.13万人,在校学生27.69万人,下降4.78%,毕业生9.77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0所,在校学生0.22万人。小学1571所,全年招生8.79万人,减少0.62万人,在校学生53.65万人,下降1.94%。全市初中毕业升学率82.5%,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市区初中毕业升学率90%,全市小学毕业升学率100%,学龄儿童入学率99.63%。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15.23万人,增长5.86%。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年内成功地举办了第十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典大型文艺表演《锦绣壮乡》演出、“友谊欢歌2008·中泰南宁歌会”等一系列国内外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在各项文艺评奖中,歌曲作品《感恩》荣获全国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报答祖国》、《感恩》分别荣获第三届广西音乐金钟奖“歌曲作品奖”和“作品荣誉奖”;《信念》荣获歌颂党的“十七大”主题歌词征集大赛一等奖;散文《父亲传》获广西第六届“金嗓子”青年文学奖;小说《青绣球》获《中国作家》第四届“金秋之旅”征文比赛铜奖;民俗表演《绣球龙》获第五届世界华人文化艺术联合会艺术节金奖、香港第五届“金色年华”邀请赛金奖、中国—东盟中老年艺术盛典决赛金奖;电视片《开脸》获第三届女性风采优秀电视作品展播二等奖、《母爱的天空》获第三届女性风采优秀电视作品展播三等奖。2008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7个,全年文艺演出1809场,观众达250.6万人次。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6个,图书总藏量4325.4 千册、件。博物馆5个。文化馆12个。乡镇文化站101个。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4.38%,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7.26%。全市有线电视用户1069.44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68.75万户。
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市共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242个(含个体),其中医院、卫生院201个,门诊部(所)1938个(含个体),妇幼卫生机构9个,医院、卫生院病床位2.11万张,比上年增加0.18万张。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12万人(含个体),其中执业医师1.05万人。卫生保健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城区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1个,比上年增加17个,全市有农村卫生室1983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进,全市1392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433.35万人,比上年增长34.25%,占农业人口的86.2%。传染病的控制与管理取得较好成效,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比较稳定的较低水平,全市无重大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卫生防疫取得较好成效,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保持较高水平,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市区为98.85%,县区农村为97.73%。公民无偿献血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市无偿献血者10.3万人次,献血总量3689万毫升,比上年增加648万毫升。年内为2032名生活困难的肺结核病患者提供免费治疗,为95名城乡贫困危重孕产妇提供免费救助。
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实力进一步增强。年内成功举办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南宁市传递活动、南宁市纪念毛泽东主席冬泳邕江50周年活动、2008年全国龙舟月第十六届“屈原杯”全国龙舟锦标赛暨第五届南宁国际龙舟邀请赛等68项体育活动赛事。南宁市运动员在参加国际比赛中共夺金牌7枚、银牌4枚、铜牌1枚;参加全国性比赛中夺金牌18枚、银牌6枚、铜牌9枚;参加自治区比赛中夺金牌162枚、银牌125枚、铜牌78枚。创世界纪录1项,创全国纪录2项。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年举办各级各类运动会、单项比赛和健身活动达857项次,参与人数350万人次,参与活动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52%。在全市中小学校宣传和倡导青少年积极参加各项体育锻炼,全市中小学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95.1%。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年内共安排城市建设项目526项,其中新开工117项,全年城市建设工程完成投资60.45亿元,增长10.75%。城市道路网络及桥梁、城市内河整治、市政公用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加快五象新区、中国—东盟商务区、凤岭片路网建设,完善市区道路交通网络,打通金浦路西一里等12条断头路并全部通车,建成6座人行过街天桥并投入使用,完成79条小街小巷改造。年末实有道路长度1117.3公里,增加28.3公里;道路面积 2489万平方米,增加142万平方米。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城市辐射能力继续加强。
城市公用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年末市区拥有公共汽车营运线路133 条,运营线路长度2196公里,新增65公里。拥有公交营运车辆2567台,增加192台,全年客运量5.35亿人次,增长10.13%。拥有大小出租汽车4332辆,增加973辆。全市用电量94.17亿千瓦时,增长8.27%,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9.73亿千瓦时,增长17.12%。年末实有天然气供气管道长度1615公里,新增371公里,管道燃气用户9.2 万户,新增3.11万户,增长51.22%,天然气供气总量1966万立方米,增加1348万立方米,增长2.18倍;液化石油气用户58.95万户,新增9.73万户,增长19.77%,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8.21万吨,增加0.3万吨,增长3.82%。全年自来水供水总量 3.13亿立方米,增长13.06%,水质综合合格率99.98%。
城市绿化建设不断推进,园林绿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围绕建设生态南宁,多渠道筹集资金,多形式实施种植,全年投入资金1.7亿元,种植乔木202.84万株,种植朱槿(三角梅)119.29万株;全市义务植树968万株,其中,生态造林建设39.83万株,面积164.9公顷;全年生产鲜花792万盆,其中,市区街道绿地种植鲜花292万盆;完成机场高速路、竹溪大道、白沙大道、会展边坡、琅东汽车站边坡等路段的园林彩化工程,城市园林景观的绿化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免费开放人民公园、金花茶公园、石门森林公园、狮山公园、新秀公园等市内五大公园,让广大市民享受园林绿化建设带来的实惠。年末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6029公顷,绿化覆盖面积6979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9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29平方米。
重点推进污染减排,环境质量保持较好水平。全年加大对重点污染行业治理力度,年内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71项。全市47家产能超过1万吨的废纸造纸企业,全部新建了废水生化处理工程设施和COD在线监控装置,率先在全区实现废纸造纸行业生产企业废水处理工程设施升级换代;全市13家制糖企业新建了末端废水生化治理设施,全市17家制糖企业废水生化治理设施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初步实现了全市造纸、制糖、淀粉、酒精重点行业环保治理设施的升级换代。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年内,关闭造纸厂落后制浆生产线4条;关闭产能低于1万吨的废纸造纸企业101家;关停水泥立窑厂2家;关停砖厂17家;淘汰淀粉企业20家。集中更换市区污染严重、排放不达标的4吨/小时以下的燃煤锅炉,全面推广水煤浆减排技术,完成了市区内12台燃煤锅炉更换成水煤浆锅炉的目标任务。污染减排促进了全市环境质量保持较好水平。市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为 96.44%,与上年持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6.7%。全市重点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5.91%,比上年提高4.09个百分点;重点工业企业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为96.56%,比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重点工业企业二氧化硫达标排放率为81.67%,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为99.06%,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建成区烟尘控制区9个,烟尘控制区面积为193.1平方公里;建成区噪音达标区13个,噪音达标区面积为128.6平方公里。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平稳增长。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市户籍人口达691.69万人,比上年增加8.18万人,增长1.2%,其中市区人口263.89万人,增加4.12万人,增长1.59%。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82‰,比上年上升0.37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3.37‰,比上年上升0.19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8.46‰,比上年增加0.19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增长。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446元,比上年增加2569元,增长19.9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669元,增长35.35%。农民人均纯收入4001元,比上年增加539元,增长15.5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15元,增长17.11%。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9377元,比上年增长18.51%。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5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3.21平方米。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空调器134.41台,家用电脑90.42台,移动电话214.02部,家用汽车11.35辆。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99.6台,摩托车69.7辆,移动电话109部,家用电脑7.46台。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福利和救助力度加大。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9877个,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3.4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5.61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8.42万人,工伤参保人数30.97万人,参加社会统筹的离退休人数13.23万人,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3.25万人。全市社会福利机构779个,增加54个,床位11311张,增加266张,收养人数8962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27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6.51万人。
注: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南宁统计年鉴-2009》为准。
2.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就有关年报数据与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进行衔接修正的统一要求,对我市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进行了衔接和调整。
3.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及农业产值绝对数按
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4.全市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含区建总和南铁。
5.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