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大核算改革

  • 发布时间:2023-01-28 11:26
  • 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这是党中央提出的三项重大国民经济核算改革任务, 简称三大核算改革。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借鉴国外经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制定了《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方案》《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方案》《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三个方案,并分别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和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一、三大核算改革的内涵

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是地区生产总值核算的一种方式,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产总值核算由国家统计局统一领导、组织、实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统计局共同参与,按照统一的核算方法,遵循真实准确、规范统一和公开透明的原则,进行统一核算,并统一公布核算结果,实现生产总值地区汇总数与全国数(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衔接。市级和县级生产总值核算参照省级生产总值核算方式组织实施。

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指分别编制全国资产负债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资产负债表,按照科学的核算方法,遵循真实准确与审慎核算相统一、整体推进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国际标准与我国实际相协调的原则,全面客观地反映年末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资产、负债和资产净值状况。

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以资产核算账户的形式,按照统一的统计规范和核算方法,对全国或地区主要自然资源资产的存量及增减变化、质量及其变化进行分类核算,以定期评估全国或地区的自然资源存量、质量及变动情况,揭示经济主体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占有、使用、消耗、恢复和提质活动情况。

二、实施三大核算改革的背景

(一)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

生产总值是经济分析、宏观决策和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1985 年我国建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后,生产总值数据对真实反映国家及各地区经济规模、结构和速度,正确研判宏观经济形势及发展变化规律,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施统一核算以前,我国一直采取分级核算制度,即国家统计局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各级统计部门核算本地区生产总值,各级生产总值作为独立的总体单独核算,上一级生产总值不是由下一级地区生产总值汇总得到。在分级核算方式下,由于基础数据不完善、核算方法不统一、受政绩考核干扰等方面的原因,地区生产总值汇总数与国内生产总值长期存在较大差距,数据不衔接问题比较突出,不利于准确把握各地经济形势和加强改善宏观调控,还影响政府统计公信力。为控制地区生产总值汇总数与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差距,提高数据质量,国家统计局采取了建立联网直报系统、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加强数据审核评估、改进核算方法等多种措施。经过努力,地区生产总值汇总数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差距不断趋于缩小,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为从体制机制上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汇总数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衔接,提高核算数据质量,增强政府统计公信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作出指示批示,要求加强顶层设计,认真研究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问题。

2017 年 6 月 26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方案》。会议强调了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按照真实准确、规范统一、公开透明的原则,深入推进改革相关工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汇总数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衔接。

2017 年 7 月 30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方案》,明确规定了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的总体要求、主要内容和组织实施步骤等。改革方案决定,利用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契机, 在核算 2019 年数据时实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

(二)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

1997 年拉美和亚洲地区相继爆发大规模金融危机,2008 年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2010 年欧洲国家爆发主权债务危机。随着一系列危机的先后爆发,国际上提出了利用资产负债表加强经济分析、识别防范风险、稳定金融的思路方法。在联合国主导下,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加强资产负债表的研究和编制工作,资产负债表的功能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统计与核算,逐渐显露出了强大的宏观经济分析作用。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总体上看,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但经济中也存在一些风险,如个别地区债务规模过大,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亟待建立等。

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形势,资产负债表在摸清“家底”,对风险进行预警、防范等方面的框架性和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编制资产负债表在我国变得越来越迫切。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这一重大改革任务,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状况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经济建设、宏观管理对摸清资产负债状况家底的迫切需求。2017 年 6 月 26 日,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方案》,并随后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要求 2017 年开始编制 2015 年全国资产负债表,2019 年开始编制 2017 年地方资产负债表,以后年度以此类推。

(三)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伴随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利用强度不断加大,保护自然资源、保证其永续利用的必要性越来越突出了。可以说,没有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不可能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达此目标,需要算清楚自然资源这笔账,为宏观经济社会管理决策提供自然资源信息支撑。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改革任务。2015 年 5 月和 9 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这是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后,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部署。总体方案再次明确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在市县层面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核算主要自然资源实物量并公布核算结果”。

2015 年 11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 明确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浙江湖州市、湖南娄底市、贵州赤水市、陕西延安市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同时,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在北京市怀柔区、天津市蓟州区、河北省(本级)开展试点工作。2017 年开始试编2015 年全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2018 年开始试编 2016 年省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以后年份以此类推。

三、实施三大核算改革的作用

(一)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

通过 6 年多的充分准备,以核算 2019 年全年数据为标志,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正式实施。通过统一核算改革,将分级核算方式的“各算各账”改革为统一核算方式的“共同算账”,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汇总数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衔接,彻底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地区生产总值汇总数与国内生产总值差距过大问题,在客观准确反映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科学研判宏观经济形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

按照《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方案》要求,在人民银行等部门的配合下,国家统计局已于 2017 年开始试编全国资产负债表,从 2019 年开始试编地方资产负债表。通过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可以摸清“家底”,从宏观上把握全国和不同地区的经济实力;有利于防范化解风险,通过分析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中各机构部门的债务情况,可以识别潜在风险点,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预判,进而进行防范和应对。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由注重流量核算向流量核算与存量核算并重转变,对于完善统计体制,健全核算体系,全面深化统计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三)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在自然资源部等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国家统计局已于 2017 年开始试编全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从 2018 年开始试编省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通过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摸清自然资源资产的“家底”及其变动情况,可以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信息支撑、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持;能够为建立绿色发展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提供量化指标信息支撑;有利于推动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自然资源统计调查和监测制度,促进自然资源统计监测信息的整合,提高自然资源统计监测数据质量。

(撰稿:赵同录 吕峰 李仲)